本网讯“先用笔蘸取白色颜料画鼻梁,再延伸到额头,勾出眼窝……”3月12日晚,在校史馆学习书屋,第46期国学小课“粉墨春秋——汉剧源流考与脸谱审美嬗变”开展。本次国学小课特邀国家一级演员、汉剧表演艺术家朱勇,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二级编剧叶萍带同学们深入探索汉剧的历史渊源,领略汉剧历史与脸谱审美嬗变的魅力。
朱勇为学生画脸谱。 赵冰彦摄
勾轮廓、填色块、描纹样……朱勇捏着细笔凑近学生的脸庞,笔尖在调色盘里轻轻一旋,蘸满白色颜料的刷子稳稳落在眉心。“先从这儿起势”,他手腕悬空勾出一道流畅的弧线,转眼在眼窝处收住笔锋。画笔游走间,一张威严庄重的“黑十字门脸”跃然面上。“这是汉剧经典角色‘姚期’脸谱。”朱勇介绍。“大家有没有觉得现在看起来这个脸谱有点面苦?”说话间他笔杆轻蘸取红色颜料,一张带点红晕的“姚期”的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朱勇透露,舞台上的每一张脸谱都是演员亲手绘制,需耗费50分钟至1个多小时,精细处甚至要勾勒上百笔,“每一笔都是对角色的理解,对传统的敬畏”。
在脸谱绘画之前,叶萍和朱勇分别为同学们进行了理论知识讲解。叶萍通过介绍汉剧的早期称谓、汉剧形成的主要标志、汉剧的全面繁荣、汉剧的历史贡献四个方面讲述了它的形成、流变及影响。汉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湖北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对其历史面貌常用“四百年”“八百出”“十大行当”等来表述。楚调、楚腔、楚曲、汉调都是汉剧的早期称谓。叶萍介绍,汉剧“四大河派”—襄河派、荆河派、府河派、汉河派在兴起后兴衰演变,从相互竞争到“四派归一”,以及在清代出现行帮的建立,都为汉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成了汉剧的全面繁荣。
叶萍为学生们讲解汉剧相关知识。 童曙熙摄
朱勇则以汉剧脸谱为窗口,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戏曲的审美意蕴。他从汉剧脸谱的起源讲起,结合“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等经典谱式,解析不同色彩与纹样背后的性格隐喻与文化符号。例如,“红脸忠勇、黑脸刚直、白脸奸诈”的色彩密码,以及“十大行当”(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对应的独特谱式设计。
朱勇为学生们讲解脸谱相关知识。 童曙熙摄
来自2024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卢昂轩表示,“这次课程不仅让我对汉剧知识有了系统了解,更让我对传统文化传承有了新思考。汉剧是湖北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看朱勇老师现场画脸谱非常有趣,背后的功底也是震撼人心。”
画完脸谱后合照。 赵冰彦摄
作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国学小课”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46期。从诗词典籍到传统技艺,从非遗传承到戏曲艺术,每一期都聚焦中华文化的不同切面,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中国千年文明的火种播撒在当代青年的心中。
(编辑 张思渊 阳雅丽)
(图片 赵冰彦 童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