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为应用型大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强调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科研创新。会议指出,应用型科研必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价值。这与综合性大学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科研定位形成鲜明对比,应用型科研更强调技术开发、工艺改进和产业服务,其评价标准不是单纯追求学术论文发表,而是看能否真正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发展。为此,两会要求建立与应用型高校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机制,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引导应用型科研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高水平应用型科研: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求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明确支持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应当表现为“三个融合”,学科与产业融合:优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慧康养等交叉学科布局,推动传统商科向智慧商科转型,增强学科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性。科研与转化融合: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紧盯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进展,打通“实验室成果”到“生产线效益”的转化通道。创新与育人融合:将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行业产业前沿课题中培养实践能力。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应用型人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合学校实际,要深入落实《武汉商学院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契机,深化“三个铸魂”活动。即思想铸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讲活思政课程,深融课程思政,用好湖北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实践铸魂:强化劳动同时教育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功能,培育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文化铸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校商科特色文化培育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与职业使命感。
聚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锻造“四有”高素质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双师型”教师向“创新型”升级。结合学校实际,实施“三项提升工程”。即政治素养提升:建立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引导教师践行“四个服务”使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专业能力提升: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产业实践能力培训,打造既懂理论、又通产业的师资队伍。评价机制提升: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倾向,建立以教学实绩、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聚焦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彰显应用型大学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2025年两会强调“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支持高校“建设现代服务业智库”结合学校,要立足湖北、辐射长江经济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立足“两个服务”方向: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武汉国家商贸物流中心需求,探索建设现代服务业智库,为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大局: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落实《武汉商学院关于加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工作措施》,从“一带一路”上的特色国家入手,寻求构建武汉市商科教育联盟,探索开发跨境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国商科教育标准“走出去”。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既是政治任务,更是发展机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行动纲领,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武商院答卷”!
(编辑 张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