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探访英雄故里 我校思政实践队走进湖南浏阳

发布者:张永潮发布时间:2025-05-15作者: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5月9日,我校党委宣传部组织师生5人成立思政实践队前往湖南浏阳进行实地学习。行走在浏阳河畔,我校实践队队员走进英雄故里,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

我校思政实践队前往湖南浏阳。谢欣怡摄

浏阳市湖南省辖县级市,由长沙市代管,地处湘赣边界,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长沙市的正东方。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文家市转兵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揭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伟大序幕。

我校思政实践队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进行参观。谢欣怡摄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南昌起义在“主义不变、旗帜不变、纲领不变、组织不变”的思想指导下仍然使用国民党的旗帜,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名义。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要抛弃国民党的旗帜,但大多数人认为孙中山先生选定的党旗是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丢掉这个旗帜,而1927年8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会议决定:这次起义要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名义。实践队队员谢欣怡说:“从前只去过南昌秋收起义纪念馆,没想到这两地间还有这样的故事。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首次打出自己的旗帜,正式亮出工农武装旗帜来号召和发动革命,这是一个伟大的新起点。”

馆内展品。谢欣怡摄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浏阳文庙,参观浏阳的人文精神代表建筑。浏阳文庙始建于宋代,是为祭祀孔子兼司浏阳县官学教育而建造的祠庙式建筑,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县学文庙之一,是浏阳的历史文化地标和人文精神殿堂。实践队队员李诗宇说:“如今文庙的旁边依然是一所学校,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传承。在文庙中,我也学习到了许多古乐相关的知识。观看馆中文庙祭孔的视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浏阳文庙。谢欣怡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第三站,同学们到了谭嗣同故居进行参观。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谭嗣同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提出变法主张。北游访学时结交了梁启超,翁同龢等维新人士。回到湖南后,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进京。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新政并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为变法献身,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终年33岁。故居中堂里一块“巾帼完人”的匾额引起了实践队员们的注意,讲解员解释说:“旁边就是谭嗣同夫人李闰的卧室,谭嗣同牺牲后,她走向社会,收养弃婴,兴办女校,创立了浏阳第一个弃婴局,独自在这里居住了27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合赠了这块匾额,称赞她的事迹。”实践队队员谢欣怡说:“我曾经在课本上学到过谭嗣同的事迹,如今我来到这里了解到李闰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对这位巾帼英雄肃然起敬。”

同学们参观谭嗣同故居。谢欣怡摄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浏阳博物馆。浏阳的风土人情、故事历史都蕴含在一件件文物中,被珍贵保藏。巍俄罗霄连绵起伏,九曲浏江奔流不息。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一批批浏阳英杰顺应时代潮流,满怀豪情壮志,引领社会变革,践行历史使命。实践队队员李诗宇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国少将李信患病后写下的座右铭——‘将革命进行到底,与疾病作斗争,既来之则安之,为人民服务一生’,作为一名女性,我被她的勇气感染,被她的事迹感动。”

  

同学们进行参观。谢欣怡摄

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回眸浏阳千百年来的创业史、奋斗史、革命史,讴歌敢为人先的勇者,赞美立志报国的先贤,缅怀视死如归的英烈,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同学们在出口处一同合影,身后是一条醒目的标语:新的时代,铸就新的英雄。青年学子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长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谢欣怡)